## 外匯管制的定義 外匯管制(Foreign Exchange Control)是當政府為了國際收支帳平衡或者是想要穩定匯率時,針對外匯市場的交易者進行的各種形式的管制,無論是本國居民或外國居民,均受此限制。
## 外匯管制的種類 外匯管制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進行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外匯管制措施:
外匯收入管制
出口商須將外匯收入全部以官方匯率出售給指定銀行,通常是央行。
進口外匯管制
進口商需申報核准後才能透過指定銀行購入外匯。
資本輸出入管制
控制資本的流入和流出,以維持金融市場和匯率穩定。
複式匯率制度
通過不同進口商品的匯率差異,達到外匯管制目的。
## 實施外匯管制的原因 雖然外匯管制可能帶來不便,但其存在有其必要性,以下是幾個主要原因:
抑制通膨
匯率變化過大會影響貿易活動和國內物價,外匯管制可穩定匯率。
防禦投機性攻擊
防止投機性資本流入或流出打擊金融體系。
平衡國際收支
防止貿易收支過度順差或逆差對經濟造成傷害。
## 外匯管制的影響 外匯管制雖有其好處,但亦可能帶來負面影響:
扭曲匯率
造成匯率過高或過低,影響進出口價格,進而影響國內產業發展。
影響自由市場發展
匯率由政府掌控,資本無法自由流通,影響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。
## 台灣外匯管制的歷史 在解嚴之前,台灣實施了多種外匯管制措施,以下為一些重要記錄:
| 時期 | 外匯管制制度 | 說明 | |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| | 1949年 | 單一匯率制度 | 1美元兌新台幣5元;外匯收入的20%以官方匯率出售給台銀 | | 1950年 | 複式匯率制度 | 訂定4種供給優先順序的匯率 | | 1955年 | 多元複式匯率 | 公、民營事業進出口物資分別適用不同的結匯匯率 | | 1958年 | 恢復單一匯率制度 | 進出口及匯出入款均以基本匯率加結匯證匯率結匯 | | 1961年 | 單一匯率制度 | 1美元兌換40元新台幣 | | 1963年 | 進口無限額 | 放寬進口限制 | | 1978年 | 單一匯率制度 | 1美元兌換36元新台幣;改採機動匯率制度 | | 1979年 | 機動匯率制度 | 成立外匯市場;由顧客市場供需會商議定匯率;民間可自由持有和運用外匯 | | 1982年 | 機動匯率制度 | 銀行間市場決定匯率 | | 1987年 | 機動匯率制度 | 實施新外匯制度;取消所有外匯必須賣給央行的規定 | | 1989年 | 機動匯率制度 | 管理浮動匯率 |
## 外匯管理與外匯管制的差異 外匯管理和外匯管制有顯著區別,表現在手段、程度和資金流動等方面:
| | 外匯管理 | 外匯管制 | |------|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| | 手段 | 道德勸說、透過外匯存底影響匯率 | 透過實際限制控制匯率 | | 程度 | 寬鬆 | 嚴格 | | 資金流動 | 自由 | 受限 |
【延伸閱讀】 - 換匯怎麼換?換匯手續費如何最便宜?一文看懂! - 現在適合買美金嗎?美金匯率走勢?美金台幣一文分析! - 匯率操縱國|匯率操縱國後果?條件?跟台灣有什麼關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