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句話說,所有命運的禮物,其實早就暗中標好了價格。在商業世界中,那些“外嫁”的品牌對此感受想必也深有體會。被高價收購,原本是一個企業找到靠山、創辦人賺大錢的好事,但如果賣身之後失去話語權,或遭遇文化、組織結構整合不力,都有可能讓一個品牌步入凋零。比如,不少曾經紅極一時的品牌,在被海外公司收購後便陷入衰退,風光不再。蘋果收購 Beats 時將其譽為“天才之作”,但如今 AirPods 上位成功後,Beats 的產品卻鮮見蹤影。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探討。
目錄
管理層動盪
長期負責蘋果音樂與國際內容部的總裁盧克·伍德宣布離職,其職位由奧利弗·舒瑟接任。蘋果方面承認疫情期間進行管理層變更“時機不理想”,但仍選擇這麼做。這一變動讓我們審視了可穿戴設備的發展。
匪夷所思的交易
2014年,蘋果以30億美元收購Beats,這是當時蘋果歷史上最大一筆交易。這筆交易引起了人們的諸多猜測,許多人認為蘋果並不需要Beats的技術或設計,這一決定與蘋果以往的收購行為大相逕庭。
蘋果的時尚之路
收購Beats被認為是蘋果化身為時尚公司的重要舉措。蘋果在這之前曾挖來多名奢侈品牌的高層和設計師,試圖改變其產品形象和市場定位。
收購後發生了什麼
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看收購後發生的事情:換血、整合和出新。蘋果收購後的一些變動,影響了Beats的發展。
爆紅硬體的誕生
蘋果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策略,使得AirPods在可穿戴設備市場取得巨大成功。蘋果收購Beats後的換血行為,也改變了我們對硬體爆紅的認知。
拿來主義的消退
蘋果的“拿來主義”在技術趨勢上具有前瞻性,但在某些方面也碰壁了。AirPods的成功並不是依賴Beats的技術,而是蘋果自身技術的積累和創新。